全面加强国际合作 凝聚战胜疫情合力
3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并发表题为《携手抗疫 共克时艰》的重要讲话。习近平主席强调,重大传染性疾病是全人类的敌人。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给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形势令人担忧。当前,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强大合力,携手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
疫情已蔓延至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界学者纷纷表示,面对这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只有正视挑战、加强合作才是应对之策。在人类生命与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之时,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人类安全与发展的时代最强音。
支持国际组织协调世界疫情防控
“在疫情蔓延的关键时刻,亟须具有公信力的国际组织协调世界各国的疫情防控。”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尹志超对记者说,只有各国团结起来,才能避免疫情防控中的各种利益冲突,才能从全球疫情防控的高度采取对策措施。在全球疫情防控中,要发挥世界卫生组织的核心作用,各国应统一遵循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疫情防控的一系列指引和要求,争取尽快遏制疫情的快速扩散势头。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王占岐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的讲话深刻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病毒没有国界,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面对当前国内外疫情态势,习近平总书记发起二十国集团抗疫捐助倡议,提出愿同各国分享防控有益做法,开展药物和疫苗联合研发,并向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这体现了大国的责任和担当,将对全球抗疫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余振表示,由于世界各国在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社会规范、价值观、公共卫生资源和能力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应对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的资源储备也不平衡,亟须超越国家的国际组织发挥积极作用。他认为,这些国际组织包括全球多边组织和区域多边组织,各自侧重领域有所不同。发挥它们的作用,需要有清晰的定位和目标,理顺合作机制,明确各参与方的权利和义务,推进共同开展相关合作。
“全球危机需要全球解决方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现有国际组织、国际平台作用,国际联防联控是关键。”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勇表示,二十国集团在国际抗疫中尤其要发挥关键的政策协调作用。二十国集团由全球主要经济体组成,其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70%以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二十国集团成为全球经济政策协调的主要平台。国际社会要支持二十国集团、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抗疫中的关键协调工作。
“发挥世界卫生组织作用,关键是发挥其在疫情防控中的领导作用。”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凌云表示,各成员国要向国际组织提供必要的信息、物质和资金援助,服从国际组织的统一部署,切实落实与执行国际组织的防疫要求及本国的防控措施。
“专业性国际组织的性质决定了其在全球治理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一,它具有权威性,是国际政治中的重要行为体,能够起到发动者、监督者和管理者的作用;第二,它具有专业性,在特定领域能够提供指导性意见;第三,它具有稳定性,能够得到主权国家在财力、物力和人员上的支持,长期存在,有利于实现其目的;第四,它有一定自主性,其权力来自于主权国家的授权,但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保持立场的中立和公正。”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明进表示,世界卫生组织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国际专家调研、评估疫情,为世界防疫提供防控指导和监督;通报疫情信息,向世界推广中国的经验;发布疫情相关标准信息和指南,组织协调各国抗击疫情行动;组织协调科研攻关,提供治疗方案;坚持公正中立立场,给病毒科学命名,反对把疫情政治化和污名化等。国际社会应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在制定科学合理防控措施方面的领导作用和组织协调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义桅认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唯一正确选择。在更加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取得效果后,世界社会经济将恢复正常,但要防止疫情可能卷土重来。因此,各国政府必须在未来做好“疫情常态化”的准备。今后,公共卫生变量会和气候变化一样,深入影响全球化逻辑和国际格局走向。
构建严密的国际联防联控网络
“全球危机需要全球携手共同应对。只有做好国际联防联控,才能有效防止疫情的国际蔓延。”王勇认为,加强国际合作不仅有利于抑制其他国家疫情的蔓延,也可减轻我国疫情防控的压力。加强国际合作联防联控,可以减少疫情对全球经济社会的影响,对于恢复中国经济增长和保持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王明进表示,各国要加快药物、疫苗、检测的联合攻关,才能为最终战胜疫情提供保障,使经济社会发展回归正轨。各国还应认真总结抗击疫情的经验教训,建立区域公共卫生应急联络机制,为应对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做好准备。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对记者表示,开展国际联防联控,首先要鲜明地彰显中国自己的价值与特色;其次要努力构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不仅要把公共卫生体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把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作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内在组成部分。同时,国际社会还应加强相关疑难问题的全球合作研究,组织各国专家共同解决。
联防联控合作是形成全球抗疫合力的重要路径。余振表示,中国已经建立起疫情防控网上知识中心,毫无保留地分享防控和治疗经验。各国应加强沟通协调,共同合作加快药物、疫苗、检测等方面科研攻关,力争早日取得惠及全人类的突破性成果。同时,各国要探讨建立区域公共卫生应急联络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速度。对于我国而言,国内疫情防控已取得积极进展,但输入压力持续加大。携手国际社会,构建严密的联防联控网络,对于保持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态势也至关重要。
“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的最有力武器。有效应对疫情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唯有团结合作、共同防控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吴志成表示,应对人类共同的威胁和风险挑战,世界各国都肩负着同样的责任。大国应该率先垂范,自觉承担更大责任,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既保障好本国人民的生命健康权益,又维护好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中国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王占岐认为,在抗击疫情中有效开展国际联防联控,一是要做到信息沟通与透明,二是要做到政策协调与互鉴,三是要做到经验分享,四是要共同合作开展疫苗和药物的科研攻关工作。
共同提振经济复苏信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防止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并指出了具体路径,那就是各国就抗疫宏观政策及时作出必要的机制性沟通和安排,联手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共同实施有力有效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共同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稳定,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针对疫情给全球经济、金融、社会造成的全面冲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为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稳定世界经济局势,高屋建瓴提出的极为重要的政策主张。这既是遏制疫情全球蔓延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全球经济社会稳定秩序的当务之急。
王勇表示,当前形势下,二十国集团各个国家应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保证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向同一方向发力。这不仅可以给国际投资者信心,防止股市进一步下跌,还能有效维持全球金融市场的基本稳定,防止世界经济陷入衰退。
疫情使全球生产和需求断崖式下降,为了防止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尹志超认为,首先,各国在防控疫情、限制人流的同时,要尽全力确保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畅通。其次,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世界贸易的正常进行,坚决遏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此外,要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救助受到疫情冲击最大的生产部门和消费者,防止疫情过后失业率的上升。
王占岐表示,当前,世界面临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趋严重等问题,而这场重大疫情灾难将加剧这一趋势。为了应对这些问题,王占岐认为,各国不但要维护国际经济贸易秩序,消除贸易保护主义,继续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而且要实施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与此同时,各国还要注重加大对医疗、健康等领域的民生投入,保护弱势群体,提升全民总体消费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受疫情影响,世界经济步入衰退的可能性较大,各国需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余振表示,首先,各国要协调财政与货币政策,重点协调利率和汇率政策,避免出现竞争性贬值和债务危机,携手维护全球市场稳定。其次,要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一方面,各国应加强贸易合作和海关协作磋商,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尽快打通跨境物流通道,确保跨境供应链畅通。另一方面,应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积极推动全球供应链应急协同机制建设,构建基于全球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应急体制机制,推动全球供应链应急预警体系建设与信息共享,搭建全球应急资源信息发布平台,助力应急救援物资的全球协同调度。最后,需要就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做出机制性安排,共同协商应对全球经济衰退的对策,分享相关信息和经验。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跨境传播,对全球的生产和需求造成全面冲击。”赵凌云认为,为遏制世界经济全面衰退,各国特别是二十国集团成员国需要采取共同举措,携手止衰。
吴志成告诉记者,新冠肺炎疫情是世界公共卫生安全史上罕见的重大事件。在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各国人民更加需要风雨同舟,更加迫切地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人类未来的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而且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提出了中国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再部署2020年度定点扶贫工作
谢伏瞻: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 推动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
推动全球合作共抗疫情
中国道路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优越性 ——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例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明海英 孙美娟 张译心
责任编辑:刘星 排版编辑:刘星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